怒江独龙族
现有人口5800多人,云南有5500人,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,自称“独龙”,它称有“俅帕”,“俅子”,“曲洛”,居住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河谷。
他们是独龙江最早的主人。
独龙族先民最早活动区域在金沙江、澜沧江一带,以后发展到独龙江。聚居在州贡山县的独龙江两岸。以农业、采集和狩猎为生。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以家族公社为中心的原始共产制,家族长负责处理协调,族人共耕,儿媳轮流煮饭,吃饭时由主妇按人头平均分配。族人之间亲善友爱,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。
至今他们仍称是从“太阳出来的方向”搬迁来的。
《元统一志》丽江路风俗条载:“丽江路,蛮有八种,曰磨西,曰白,曰罗洛、曰冬闷、曰峨昌、曰撬、曰土番,曰卢,参错而居。”
其中“撬”为“俅”的同声异写,即今日独龙族。
独龙族长期以来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,社会发展缓慢,人口减少。直到解放,才获新生。1952年,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,根据本民族群众代表的意见,正式定名为独龙族。
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,男子下穿短裤,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,坦露左肩右臂。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,以前有纹面的习俗。男女不戴帽,多披头散发、赤足。现在服饰已有了较大改观,妇女仿傈僳族穿长袖衣裙,并佩戴彩色料珠链串,男子喜欢挎腰刀、弩箭。
独龙族纹面妇女
从前,独龙族妇女有纹面的习俗,女孩子进入成年前都必须纹面。
在地域和族氏之间纹型各有差别。
据研究,纹面是独龙族青年妇女自我保护传袭下来的一种习俗。
历史上,独龙族妇女并没有纹面的习俗,只是在两三百年前,强大的周边民族深入独龙江掳奴,为了保护自己,许多妇女宁愿忍痛“鲸墨青纹”成为终身标记。
今天,纹面的人也只有四五十岁以上的妇女才有,而中青年女性则是一副健康自然的美丽面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