怒江傈僳族
现有人口55.74万多,云南就有55.71万人,其中将近一半聚居在怒江州,其余散居在丽江、保山、德宏、楚雄、大理等地。傈僳族为氐羌氏后裔,即藏缅语系的一支。公元八世纪时,其先民就居住在雅砻江、金沙江两岸的广阔地带,十五至十九世纪,逐渐迁移到澜沧江和怒江流域。狩猎在傈僳族的传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,傈僳族男子都有高超的射弩技术。
怒江僳族主要分布在福贡、泸水和兰坪县的一些乡镇,总人口为23万余人,占全州人口的51.04%。
公元一至三世纪,傈僳族与彝族先民,居住在当时的越嶲、犍为、台登、邛都、定窄一带,即现在的西昌、冕宁一带。
关于傈僳族的文献记载,最早见于(唐)樊绰《蛮书》卷四载“栗粟两姓蛮,雷蛮、梦蛮皆在茫部,台登城东西散居,皆乌蛮、白蛮之族种”。“栗粟两姓蛮”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部落组织,尚以狩猎采集生活为主,还未进入农业社会。
元明时期,傈僳族先后受丽江木土司与西藏农奴主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争夺战争,沦为木氏土司农奴的傈僳族人民,因不堪兵丁和劳役之苦,在其氏族首领括木必的率领下,于1548年至1549年,跨金沙江、过澜沧江,翻碧罗雪山进入怒江。
19世纪以来,傈僳族又进行了几次由东到西的大迁徙,一次是1803年(清嘉庆十八年)傈僳族恒乍绷起义后的大迁徙;一次1821年(道光元年)永北傈僳族唐贵起义后的大迁徙;另一次是1894年永北傈僳族丁洪贵、谷志四起义后的迁徙。
继最早进入怒江的荞氏族“木必”家族之后,傈僳族中的虎、熊、竹、蜂、鼠、鱼等十八个氏族,也先后进入怒江,并成为怒江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。
民族风俗:傈僳族阔什节
阔什节是傈僳族的新年。节日里,打转秋、跳舞等都是傈僳族青年男女喜爱的体育活动。最有特色的是小伙子用弩箭射姑娘头顶上的鸡蛋,叫"穿针引线",既显示了小伙子不凡的身手,更表露了姑娘敢以性命托付的信任之情。
阔什节的另一奇异习俗是沙坑埋人。姑娘们要想知道小伙子心上人是谁,就群起把他埋入沙坑,只剩下个脑袋。谁来救他谁就是他的情侣。 |